中文

“小”得即圆满,“雪”落不知寒

2023-11-22
文康人文 “小”得即圆满,“雪”落不知寒
作者: 殷启峰 ,鞠蕙聪
转发

小雪,自带浪漫气质的节气,处在立冬之后、大雪之前,有种自得其乐的圆满。原本二十四时的写作殷启峰主任是冬季第一节气立冬的,后因故延续到了小雪,他欣然应允,“夏有小满,冬有雪,都是我喜欢的时令”。偶然机会,他邀约诗社成员、青年律师蕙聪一同创作,碰撞出了风格不同、情致相通的小雪感悟,既有年轻人的思索,又有过来人的沉淀,对小雪的解读多了不一样的层次——有思念、有反思、有期待,小得即圆满,雪落不知寒,心中寒意浅,只因归处暖。

立冬过后,就是小雪。


小雪,应该是最有人气的节气,至少是之一吧。感觉身边人叫小雪的不少。可见小雪寄托了很多父母的期盼。每每想起小雪,就有一种很清新的感觉。


小雪是第二十个节气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阐释其名曰:“小雪,十月中。雨下而为寒气所薄,故凝而为雪。小者未盛之辞。”


我想象着,小雪,是不是应该,踏雪而来。

小时候课外书很贫瘠,一想起雪,就联想到样板戏《白毛女》。就想起那句歌词,“北风那个吹,雪花那个飘”,而且还是带着唱腔。读大学的时候,到了济南。有南方的同学说,济南的冬天很美,看老舍先生说的。


济南的冬天,在老舍先生的笔下,是没有风声的,是响晴的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。“山尖全白了,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。山坡上,有的地方雪厚点,有的地方草儿还露着,这样,一道儿白,一道儿暗黄,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;看着看着,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,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,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,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,微微露出点粉色。那就是下小雪吧,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,那些小山太秀气。”


在洪家楼的时候,印象比较深的雪景是小树林。雪夜之后的清晨,草皮上、石凳上,都盖了厚厚的一层雪,毛茸茸的,像鼓鼓的面包服;白茫茫的,看着干净得很,有抓一把吃一口的冲动。旁边的教堂,蒙上一层白雪,轮廓格外清晰,高高的十字架,似乎要把人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天堂。通往图书馆的小路,有两行依稀的脚印,仿佛能听到有人走过的吱嘎声。


如今,这些都成了一种思念。


与其说思念景致,还不如说思念时光,思念这些时光里的人。

开始听《南山南》这首歌的时候,没听懂里面的词,“你在南方的艳阳里,大雪纷飞;我在北方的寒夜里,四季如春”。现在明白了,说的是一种思念。你在南方的艳阳里,思念北方的大雪纷飞中的我;我在北方的寒夜里,思念南方的四季如春里的你。真是“初听不知词中意,再听已是词中人”。


现在偶有外地的同学来,我很高兴地张罗聚餐,同学校友也都欣然前往。大家都有了一个聚聚的由头,多了一个回忆的场景。



做律师以后,曾经常去一家饭馆,名叫“大晚来”。饭馆名字取自白居易的《问刘十九》,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。店老板还很应景地把这首诗印在了口布上。当时感觉这老板很文艺。


有些闲情的时候,去翻找一下诗人眼中的雪,愈发感觉到雪真是个无所不能的好东西啊,几乎可以寄托各种各样的思绪。当我们要送别友人的时候,可以说“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。当我们要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时,可以说“落雪临风不厌看,更多还恐蔽林峦。愁人正在书窗下,一片飞来一片寒”。如果要表达一下高处不胜寒的孤寂,可以说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。


其实,与其说雪是个好东西,不如说读书多的人对雪的驾驭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。书读得多了,不光能驾驭雪,也能驾驭别的。就像朱广权的段子里说的,如果不读书,别人说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,你只会说“我好嗨”;别人说“曲径通幽处”,你只会说“路好歪”;别人说“不如相忘于江湖”,你只会说“我想和你掰”。


后来翻到元稹笔下的小雪,惊讶地发现,他竟然把二十四节气都写了一遍,这该是什么样的才情,才能任性到如此信手拈来,大有一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感觉。他在《咏二十四节气诗小雪十月中》里写道,“莫怪虹无影,如今小雪时。阴阳依上下,寒暑喜分离。满月光天汉,长风响树枝。横琴对渌醑,犹自敛愁眉”。诗中写出了小雪的“三候”:一候“虹藏不见”;二候“天腾地降”;三候“闭塞成冬”。


古人认为小雪时阴气下降,阳气上升,因此看不见彩虹。阴阳两气升降中互不交通,天地之间闭塞,于是迎来寒冬。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,彩虹是阳光照射空气中的小水珠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拱形光谱,小雪时空气干燥,因此难以形成彩虹。当我们循着天人合一的视角,梳理半生过往的时候,发现竟然与小雪的三候有着惊人的契合。



“虹藏不见”,此为静心

彩虹绚烂且高调,此时藏而不见,为静心收敛之道。


曾有行者向老和尚学习“道”,问老和尚:“您得道前,做什么?”老和尚回:“砍柴、挑水、做饭。”行者问:“那得道后呢?”老和尚回:“砍柴、挑水、做饭。”行者表示疑惑:“那何谓得道?”老和尚浅笑:“得道前,砍柴时惦记着挑水,挑水时惦记着做饭;得道后,砍柴即砍柴,挑水即挑水,做饭即做饭。”


初入职场时,着急忙活地找案子,找到案子又担心做不好案子,案子完成了又担心下一个案子,似乎总是在赶路的过程中。现在虽然处理着更多的事情,但是没有了那种手忙脚乱的感觉,只要在因上努力,对于果,则相对坦然。做事情的时候,多了一点安步当车的淡定,相信该来的早晚会来。


如今社会的快节奏也拉动着我们绷紧的心弦,而真正的修炼,是在闹市里种菊修篱,“任雨落风惊,自静水流深”。迷茫之时,有人以静修身,飘然于浊世,品一壶清酒,“举世皆浊我独清”;有人以静处世,流连于田园,听一声蝉鸣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;有人以静立命,背对着朱楼,寻一扇柴门,“一箪食,一瓢饮……不改其乐”。无论我们身处何种阶段,都需要最狂的风,去展示我们的能力与傲骨;也需要最静的海,去寻觅内心的澄静与淡然,去心无杂念地“砍柴、挑水、做饭”。最终,柴齐、水满、饭熟。


其实,“静”中藏了一个“争”字。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,需要静静地等待。“不争”,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“争”。



“天腾地降”,此为反思

阳气(天气)上升到天空,阴气(地气)下沉到地面,形成天地分离的状态。“天气”为优势,“地气”为劣势,善于反思,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,各归其位,各得其所。


反思,是成长的重要手段。复盘,已经成了工作中的高频词。曾经有同事归纳了未来合伙人的五个能力指标,包括学习力、执行力、亲和力、抗压能力和复盘能力。对领导安排的任务进行反思,已经习以为常,对于自己切肤的教训进行反思,也是顺理成章,对于在“下属”身上发过的脾气进行反思,就需要有很高的觉知。

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踢猫效应”,说的是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,回到家里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。孩子心里窝火,狠狠地踢了身边无辜的猫。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,司机赶紧避让,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。人的坏情绪,一般会随着“食物链”依次由高到低、由强到弱地宣泄传播,无处发泄的最弱者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。


一位家庭主妇在大门内侧挂了一块木牌,“进门前,请脱去烦恼;回家时,带快乐回来”。男主人一团和气,孩子大方有礼,一种温馨、和谐的氛围洋溢在家中。一位职场女性说,她晚上下班回家把车停到地库里后,经常静静的在车上呆五分钟,希望不要把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带回家,怕无意中伤害了扑上来拥抱的孩子。


她们都是善于反思的智者。正如亚里士多德曾说:“人生最终的价值,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,而不只在于生存。”没有咀嚼过的经历,不过是一块没有揉醒的面团;没有反思过的生活,也不过是一潭死水,难以泛起波澜。

“闭塞成冬”,此为沉淀

由于天地闭塞,万物失去生机,转入寒冷的冬天。


“闭塞成冬”,并非忍气吞声,而是静待厚积薄发。


水之所以清澈,并不是因为它不含杂质,而在于懂得沉淀。漫长的一生,我们会遇到很多人,经历很多事,渐渐,我们就会发现,人生不过是一个逐渐沉淀的过程:水不沉淀不澄澈,心不沉淀事难顺。所谓万石谷,粒粒积累;千丈布,根根织成。


专业经验需要沉淀。我们谁都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,一个人在专业上的成功,其实都蕴藏在他的思维模式里:只有沉得住气,才能走更远的路。工作中,我们不必急于一时的成功,也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,哪有什么人生开挂,都不过是厚积薄发,处空静以修身,用沉淀来养才也。


人际关系需要沉淀。曾看过知乎上有过一个话题讨论:人与人之间最高级的交往法则是什么?有一个高赞回答只有简单两字:真诚。我们与客户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就像是一架天平,以真心抱真情,真诚做事,真心待人,未来之路方可行稳致远。


成长机会需要沉淀。案上不可多书,心中不可少书;鱼离水则鳞枯,心离书则神索。多读专业之书,为了工作生活的节奏,亦步亦趋,有条不紊;多读文学之书,为了思想心灵的节奏,不乱方寸,不慕浮华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机会,或许就蕴藏在这一本本书中。


我们,也应该和这世间万物一样,在季节交替之时沉淀自己、努力成长,愿往后柳暗花明,三分惊喜,七分尽兴,纵使世间来来往往,我们也会在下一个春天向阳生长。

落笔之日,小雪日近,寒风日劲。相对于大雪,我更喜欢小雪。小可以变大,大了反而有一种担忧。面对小雪感觉有几分怡情,想到大雪则本能地感觉惶恐。


小雪就很好,小得即圆满。

春夏秋冬,冬天是四季的收尾但不是散场。冬去春来,寒冬是暖春的铺垫,静候崭新的开场。下雪不冷化雪冷,是因为化雪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。雪地里玩耍不觉得冷,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团火,家里有一盏灯。


雪落不知寒,只因归处暖。

殷启峰

高级合伙人

yinqifeng@wincon.cn

殷启峰律师是文康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、监事会主席、文康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,长期专注地产建工领域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社会效果、商业价值、能力建设相协同的高质量服务,以法商统筹视角提供争议解决、投资并购等综合性、一站式专业服务,处理了众多复杂且有重大影响力的交易,连续六次被评为“最值得推荐的中国工程法律60位专业律师”。


殷启峰律师积极承担行业责任,在律师协会、仲裁机构、法学院校承担诸多社会工作,担任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导师,积极捐资助学助研,为法律后备人才建设贡献力量。

鞠蕙聪

律师

juhuicong@wincon.cn

鞠蕙聪律师的教育背景是中国海法律硕士,业务专长为非诉法律服务,包括证券、金融、公司业务领域;同时擅长处理合同纠纷诉讼及日常企业法律顾问业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