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
文康25周年特辑 | 理想之城

2020-05-06
文康资讯 文康25周年特辑 | 理想之城
作者 朱铁军
作者: 朱铁军
转发
编者按:

二十岁即大学毕业,步入法院大门,深耘司法二十多年,他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“朱老师”,大家遇到业务难题总是喜欢与他请教讨论。担任文康高级顾问后,朱铁军继续在他擅长的商事诉讼、破产清算和政府法律服务领域发挥领军作用。无论教学还是研究,他都以宽厚的品格、深厚的法学基础、丰厚的司法经验、渊博的人文知识带领着年轻律师逐梦青春,建立法律人的理想之城。诗云:年方弱冠,迤逦来青。一入法曹,廿三余载。恨难有为,辄思变迁。台上台下,皆为公平。世事难料,其心自恒。文康吾家,理想之城。



微信截图_20200430161307.png
球场上的朱铁军(1998年)


夜雨沙沙,窗棂空空。头顶是一条繁忙的航路,一直轰鸣到子夜。30多年前,伟大的诗人海子在流浪途中写到:“姐姐,今夜我在德令哈,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”。我18岁时读到这句,只想在倾盆大雨中把自己淋湿,连同那些年少轻狂、纷纷扬扬的梦想,然后奔向远方的城市,即使它那么遥远那么荒凉。这座城,代表了理想,理想总是在远方,总是那么乌托邦,话说谁没年轻过,谁没粪土当年万户侯过,谁又没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过呢?


然并卵。又怎样了呢?功利的21世纪已经到来,诗和远方海市蜃楼般地消失在青岛的海平面上。祖国的司法审判事业日新月异,正义那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庞在党的领导下愈见清晰,而需要查明的法律真实却瞬息万变,社会发展一日十年,司法工作者有被现实撕裂之感。年且而立,从大盖帽、肩章到西装、法袍,知民忧解民愁的理想之城浮荡在海面上,在自恋、说教、懒惰作成的三角架的支撑之下风雨飘摇。间或,在各种酒宴、校友会、老乡会上目睹衣袂飘飘、风华绝代的律界大咖们,眼热心跳之余,昆德拉的那句“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”随风飘过。


微信截图_20200506163415.png

2019年8月 朱铁军顾问应邀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并作主题发言

柴米油盐,户婚钱债,家长里短,审判别人的同时,每天都要被自己的内心审判着——“to be or not to be”,需要换一种活法吗?不得不承认,凡夫俗子的理想和信念如同沙雕,那么容易塑起来又那么容易塌陷,一点也不像我们教育子女那么励志。时光一路绝尘,夜深人静时,理想这东西,就像beyond唱到的那样——“孤独地流浪,明天又会怎么样”,幽灵一样游荡在城市的上空。

然而,当秃顶、皱纹、肚腩就像久违的老朋友如期而至时,必须正视自己作为法律人的理想,否则,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虚度光阴的质问迟早会大驾光临。虽然上帝会发笑,但对理想的重新思考必须上路了。法律人的理想,在于发现案件真实,进而正确适用法律,从而实现公平正义。作为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律师,往往要比法官更加接近案件真实,为什么不更近一点呢?所以,长笑一声出门去,吾辈岂是蓬蒿人。良禽择木而居,理想照进现实,自由依存家园。鸟儿需要一棵树,鱼儿需要一条河,于是,我选择这里——这里散发着自由的气息,这里充满了对法律的信仰,当然,这里也不乏对财富的渴望,这里……这里就是未来。

人生,充满了离弃与接纳、忠诚与背叛、相逢与别离,在我的词典里,尚有天空之城、上帝之城这些美妙的地方,然而理想之城正在建立,它就在香港中路61号这片热土,它,也许正是余生之所系,也许正是那句小小藏头诗里所表达的——“文康吾家”。

微信截图_20200506163035.png

朱铁军作藏头诗“文康吾家”,由其好友手书置于文康茶室


1588753980938_48362338.jpg